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经济正在找方向,可能已经步入新通道

发表于2017-11-13

近年来,中国经济遭遇了“成长的烦恼”,过去的经验和规律逐渐变得不再适用。如何评价和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真实状态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以体量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青春期”为未来经济走向成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三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作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中国震撼了世界。在1978年,中国作为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GDP只有228美元,仅为美国的1/40,日本的1/30,巴西的1/8,人均收入只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三分之一。中国依然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工业水平堪称羸弱,重工业刚刚起步,轻工业尚不能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之后的三十余年间,中国以10%平均速度增长,目前人均GDP已达美国的1/5,日本的1/4,和巴西处在同一水平,若以工业产值计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用了20多年从一个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低于1035美元)变成了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高于4085美元)。进入新世纪,又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再上新台阶,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用低于世界6%的水资源和9%的耕地,生产出了接近全世界一半的主要工业产品:其中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供给量的1/2,是美国的8倍;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煤炭占世界总产量的1/2;工业专利申请是美国的1.5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列车、机器人、隧道、桥梁、高速公路、船舶、机械设备、计算机和手机的生产国。中国用低于全球1/10的自然资源不仅养活了全球1/5的人口,还提供了全球近一半的主要工业品。回顾过去三十年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再到中高收入国家的两次跨越,可以发现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点是:经济增长呈现高速度,GDP增速在8%-14%的区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张,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提升到2015年的69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升到2015年的15.5%、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国民总储蓄由上世纪80年代的1800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33万亿元水平;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15万亿元;投资能力也取得飞速进步,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达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日。这一阶段政府与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类似于人类从少年至青春期,块头与力量迅速变化,有什么问题习惯于找家长,也很灵。

但2012年后,中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变化:经济增长空间仍然很大,但增速放慢;经济发展开始追求质量,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的结构、更低消耗与更高产出的增长方式;同时国民分享更多经济增长成果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开始呈现新趋势与规律,传统的政府行为与政策工具的效应递减。类似于人类发展进入青春期后期,块头与力量还在继续增加,但速度放慢,智慧与技能的需求上升,市场主体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政府职能也开始不断转换,有事情找家长不再灵验。

  二、中国经济当下困境是找方向时期的困境

过去30余年,虽在个别时期对经济判断会出现分歧,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大方向,主流认识还是较容易达成一致。可是现在,对于1-2年后,甚至对于下一个季度的经济形势判断,社会各方都存在巨大分歧,很难达成共识。我的体会是,观察中国经济现状与前景,不要忽略经济大国的地位因素。中国经济变化首先表现在体量上,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小型经济体转变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型经济体,当前全球只有中、美达到了10万亿美元以上的级别,其他所谓的“经济大国”全部在1万亿-4万亿美元之间。如果按照6.7%的增速来计算的话, 2016年中国GDP总量几乎是日、德、英和法四国GDP总和。目前的中国经济,已经不能简单的从增速这一单一维度去衡量了。传统的经验、规律和标准已经很难准确刻画中国经济现实。针对“大国经济”的观察要区别于小国经济,必须用大国思维和发展眼光管理经济。随着经济体量增加,中国经济在增长规律、调控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些传统上行之有效的经验、策略、规律突然变得无效,一些习以为常的数据规律也在变化,相应人们在面对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数字、经济形势时往往产生认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