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重庆火锅的文化魅力>>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莫怀戚

发表于2007-01-29
重庆火锅的文化定位:
不能将重庆火锅简单地定位为一种菜品。虽然在某些烹饪书籍中,把“毛肚火锅”与“东坡肘子”、“水煮肉片”之类并列在目录里,但火锅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饮食方式,乃至由此扩展为一种交际方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上升为一种文化样式。
火锅是中式合餐制中的典型:不光一起吃,而且一起做;气氛热烈,场面生动;自由随便,可众可寡-----当相邀者说走,去烫一顿时,所具有的玩乐含量,是其他任何饮食无法企及的。
发表于2007-01-29
这是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发明的东西,与“东坡肘子”之类不同。
根据郭沫若先生在回忆抗战时期陪都生活的文章中的说法,火锅应该是达官贵人和码头苦力共同发明的。当然这个说法有讽刺前者的意思。没有前者享用不完的盛宴,也就没有后者的初级原料。
码头工人将大餐厅里的剩菜汇成一锅,另配生菜,众人围坐,边煮边吃,这就是重庆火锅的起源。
说明:“郭沫若说”的真实意义,并不在于对重庆火锅起源的论证。而在于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作家、诗人对于重庆火锅的关注与发言。名人的论证是否精准已不要紧,名人说法在火锅行为中的反复诉说,对火锅文化的推波助澜,意义更加重大。
学界认为:任何一种民俗样式的起源,都具有“模糊考证”的性质,乃至“不可考”性质。这不但不会让人失落,反而会增加民俗样式的神秘性和美学色彩,加大民众的关注力度。
所以,说重庆火锅“大致于百年前产生,可能如郭老所说形成规模”,是可以接受的结论。
细想一下,可以说,重庆火锅的发明,属于化腐朽为神奇。譬如达官贵人的奢侈浪费被拦截为基础材料,譬如毛肚(牛的胃)从来都被视为废物,在火锅“没有什么不能烫”的原则下被发现特点,居然成为标志性菜品。
发表于2007-01-29
吃火锅摆上桌的,基本只能是半成品。每一位食客,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菜品,亲自加工到位,方可享用。这使得筵席的开展,充满了动感。相比之下,一次性成熟上桌的筵席,多少有点死气沉沉。
不可小看这种一边加工一边食用。它将“玩耍与进食”天然地结合了起来。
食客自己加工,具有“小孩子办家家”性质,其过程中充满想象与期待,还有成功与失败——这些都能产生娱乐效应。比如一块腰片,烫老了,惋惜,自嘲烫成了豆腐干;或者太嫩,旁人惊呼血都没干,再烫一会。气氛可以由此持续活跃。
而且,由于围坐一起,共同加工,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合作,一种默契。某人下了一批血片(鳝鱼),他往往会记住煮了多久,到时候他用筷子挑起验看一番,然后招呼同伴,说鳝鱼吃得了,再煮就咸了。于是大家吃鳝鱼。
发表于2007-01-29
众人围坐,边煮边吃的自然不止于重庆火锅,例如北方的涮羊肉,同样有名。
但是涮羊肉不如火锅生动活泼。涮羊肉锅炉一体自是特色,但恰恰是炉子中央那一根炉膛兼烟囱,成了半道屏障,使得众人稍稍隔离:视线隔离,运作隔离,相互调剂略感不便,使大家的互动性不易快速而充分的产生。
其次,涮羊肉是请水汤锅,视觉上不如重庆火锅的红汤刺激。
重庆火锅汤色红亮,辣香扑鼻,诱人食欲,精神容易兴奋。菜品围放四周,中央一无阻隔,易于调剂,自然形成互动。人人直接照面,交谈便捷,情绪也能相互感染。
发表于2007-01-29
菜品不同,火候也有个掌握。譬如标志菜品毛肚,就比较敏感。烫的过生自不卫生,烫久了则老,嚼不动。所以有的人就自诩“烫得一手好毛肚”,以雕虫小技傲视众人,然后殷勤给那些没有把握的逐一烫好了,夹到碗里。自己得了荣誉,别人也得了实惠。
可入火锅的菜品极多,事实上没有“煮得越久越好吃”的菜。因此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每每可以听到人问这样能吃了吗?或是有人招呼这样正好了,快来快来。因此也有人老吃不上自己煮的菜——他还想多煮一阵,别人却觉得合适了,夹了去。几次三番,终于抱怨起来,引起欢笑,于是又有人打招呼,把什么什么给谁谁留住。
至于来了外地朋友,更是施展技能的好时机。对本地饮食文化的骄傲,与对远方客人的友善,融为一炉。
发表于2007-01-29
人数上无限制。一个人独吃很正常,一伙人围坐更正常。
不存在“趁热吃,菜凉了”的担忧。要吃什么现下锅,时间上有充分弹性。而且无论是店主还是食客,都有吃火锅是“边吃边耍,想吃好久吃好久”的共识。难得见到店主催促客人吃快一点的。
相比之下,吃涮羊肉就不好太拖沓。可能主要在于杠碳较贵。加得两次碳火,店主脸色就不好看。
而且,吃涮羊肉不可不点羊肉。点少了都不行。笔者曾在北京,还是一家不大的馆子,想只要半斤羊肉,服务员犹豫,老板娘探出头来大声叫道半斤不卖,叫他吃炒菜。后来打听,知道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重庆火锅没有这一类的限制。比如名曰毛肚火锅,你完全可以不点毛肚。你完全可以就点几样素菜,没有人认为你小气。
就是味道,也有很大的自由度。且不说重庆火锅本身已形成几大风格,如荔枝味、牛油、麻辣、鸳鸯等,就是同一口锅,也可以请店主加减作料,适应此时要求。吃涮羊肉,则不好请店主如此这般。
发表于2007-01-29
素不相识的人可以同在一口锅里烫食。重庆人还给了此举一个很美的称谓:镶。桌子不够了,先吃的会友好地招呼茫然四顾的新到者,说来来来,镶一个嘛;或者,店家不愿意放跑了顾客,眼光一扫,某张桌子只坐了两人,便将客人带了过去,说来来,镶起坐,镶起热闹些。
先到的客人一边挪动身子,一边把自己的菜夹到一起,说那边的几格你们用吧。
锅内虽有格子,封闭并不严密(也不能太严密,要使汤味均匀),所以难免自己的菜别人吃了,自己吃了别人的菜。一切也许浑然不觉,也许还是发觉了——譬如夹起一片鳝鱼,自己明明没有点的——要给对方送过去,对方却说没关系,吃吧,一样的。
什么一样的?你吃了,和我吃了,一样的。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于情谊却相当美好。
有的人就这样成了朋友。
全国都知道重庆人喜欢交友。交友与火锅,应该有因果关系。是喜欢交友而发明了火锅?或者是吃火锅容易发展友谊?可能就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