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老重庆六十年地铁梦

发表于2008-04-08
老百姓的愿望

“那风管瘪下去几天了,里面的地铁还在挖没有哟?难道又要泡汤了?”昨天下午,南区路125号,72岁的杨明义坐在烟摊边,凝视着燕喜洞洞口。

燕喜洞的铁门开着,保安站在门边与人聊天。洞口上方前段时间还鼓囊囊的通风管,不知何时耷拉下去,如一张脱下的蛇皮。

杨明义是南区路最老的居民,在此居住快60年。她说:“这已是第三次挖地铁了。前两次挖了一段时间后都没了下文。”她还记得,“第一次挖是‘大跃进’时期。当时南区路燕喜洞、十八梯防空洞前,运渣的工人和手推车不少。人们都说要挖地铁直通解放碑,我们高兴得不得了。”但没过多久,工程停了。

“燕喜洞地铁的第二次开挖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我在木材公司上班,公司有职工家属在洞里参加劳动,说是要通到小什字。”但没多久又停了。

今年4月,燕喜洞又住进一批挖地铁的工人。“事不过三,这次应该成功了!”杨明义虽没了当年那份热情,但还是坚信这一点。但这两天通风管瘪下去,她又多了些担忧。

    地铁梦,始于1946年

“放心,这次不会再半途而废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总经理沈晓阳说。作为“老轨道”,他对我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甚为了解,“重庆人的地铁梦已做了60年,不会再让他们失望了!”

据《重庆公用事业志》载,上世纪30年代,重庆就因有2137台黄包车、几十辆公交车而使街道拥堵不堪。“当时的国民政府在限制黄包车的同时,开始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城区交通工具。1944年2月,重庆着手缆车建设,这在国内属首次。”缆车缓解决了市民的爬坡上坎,但对缓解交通堵塞没啥作用。“1946年4月28日,国民政府拟订《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首次提出要建地铁——高速电车。”

《草案》称,当时重庆有人口120万,每天约5万人往返于市郊,城区道路狭窄,公共汽车受速度、运量限制,每天只能运5000人。拟修建的高速电车初步规划三条线:甲线从小什字到磁器口,途经较场口、七星岗、两路口、李子坝、小龙坎、沙坪坝,全长14.75公里;乙线由龙门浩到南温泉,途经烟雨堡、大坪溪、二塘、董家湾、刘家湾等;丙线则由龙门浩到大田坎。其建设标准也作了统一规划:采用每米重47.77公斤的钢轨;轨距为1米;最大坡度9%;弯度最小半径80米;主城区车速25公里/小时,郊区45公里/小时;车辆长8米,宽1.8米,双电机,每台分别为35马力;带拖车,每列乘240人;初定10分钟发一班,三线每天总运量约10万人次……

据介绍,这三条线,有相当的里程在地下。因此,国民政府当时规划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地铁。此举,在当时国内城市交通规划中是很超前的。

规划出来了,但修建地铁的钱呢?

钱是肯定没有的。当时国民党正忙于打内仗,政治腐败,民生凋零,“重庆地铁只能成一纸空文。这也成了重庆人不愿提及的一块心病。”

到了1958年,重庆趁着“大跃进”的激情,又提起建地铁的计划。“那年,我市就曾在较场口试挖地铁,只因那时成天搞浮夸,财力不济,开工不到半年就停工了。”沈晓阳介绍。

改革开放,再燃地铁梦

沈晓阳说:“1988年,我市主城交通拥堵日益严重。时任市领导宣布要尽快建设重庆的地铁和轻轨。”

市人大移民工委副主任秦世源说,“市里非常重视,搭建了专门班子,由一名市委副书记牵头,作了详细的规划,线路、车站等都作了预留。”

秦世源说,当时投资建设地铁的外商叫郑云龙(音),他组建了地铁集团,公司设在两路口,投资上亿元,“后来据说遭遇金融危机,资金链断裂,工程被迫停了下来。”提及此事,秦深表惋惜。当时,秦曾带着一批工作人员从较场口钻进人防隧道约200米,察看过施工中的地铁。“它是在原人防工事基础上扩展施工。”

沈晓阳说,“现存于千厮门至燕喜洞的3.3公里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都和北京地铁相同,是上世纪80年代开挖的,但后来也停了。”

地铁难修,轻轨先行

沈晓阳称,上世纪90年代初,轨道交通筹建办规划了地铁、轻轨、空中客车一、二、三号线。“当时就建地铁还是轻轨争论不休。后经多方论证,选择了最先建设单轨交通,即现在的轻轨二号线一期工程——从解放碑至杨家坪,全长约10公里。”

1991年,当时的市领导在考察香港地铁后敲定:为调整城市功能,轻轨沿江走,把市民吸引到江边居住,以便将渝中区中干道核心区腾出,发展商业中心。“这就是现轻轨二号线为何是沿江走的原因。”

1997年直辖后,市政府将地铁作为一号文件上报国家。“当年7月13日,时任重庆市长的蒲海清还亲自到国务院向邹家华副总理汇报,以争取项目审批。重庆地铁建设再次看到希望。”1999年包叙定来重庆,同时带来地铁二号线国家开工批文。地铁被定为“市长工程”、为民办实事的“一号工程”。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2000年底轻轨二号线终于破土动工。

2004年6月28日,二号线大坪至动物园段通车;同年8月18日,大坪至较场口段通车。据市轨道交通总公司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二号线已安全运送乘客近6000万人次,平均日运量10多万人次,相当于1500余趟公交车的运力,节假日最高达20万人次,单向高峰最大客流1.4万人次/小时。二号线已吸引了21%的同向客流,减少地面交通压力50%,是国内最繁忙的单轨交通线之一。

修地铁,不再是梦

“从2006年起,重庆轨道交通就迎来发展春天。”一、三、六号线,82公里轨道交通项目通过国家立项审批。今年4月和6月,三号线和一号线相继开工建设。9月,一号线、六号线同获全线开工令……

“由于重庆城市发展太快,我市轨道交通在未动工前,规划就一直在调整。”市建委总工程师吴波称,上世纪80年代末规划的轨道交通线仅3条,而且线路里程不长,1995年,线路已增至5条,总长117公里,并全部通过国务院批准。

直辖后,我市城市扩张速度更快。2000年底在启动二号线建设后,我市又进行《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修编,2001年,将原117公里轨道交通线网重新优化调整,扩展至“六线一环”354公里。2005年,作出将轨道交通建设成“九线一环”大型网络的重大决策,总长513公里。去年,“九线一环”详细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众所周知,轨道交通是包含地铁和轻轨。朝天门至沙坪坝大学城的地铁一号线节点工程,自6月8日开建以来,进展顺利。小什字至两路口地铁隧道工程预计明年春节贯通。

盛世才能圆梦

重庆人的地铁梦做得实在太久了——整整60年!

为什么等那么久?这正是本期“重庆珍档”要揭示的。事实是,因地势、因生存、因出行,这座城市的居民,比其他地方更期盼地铁的发展。梦想始于60年前,斯时抗战刚结束,重庆人口也就百余万,但有限的公路已经拥堵,人们梦想能在空中或地下行走。可资金在哪里?技术在哪里?当局者虽做出了规划,却是一纸空文。

市民空欢喜一场。几十年过去,许多人怀揣梦想进入另一个梦乡,也未能一睹地铁是啥模样。伟大的改革开放,让这个梦想终于实现。

地铁梦为什么到如今才能圆?一句话,国家发展了,国力强盛了,才有钱来修。在为填饱肚子而奔波的年代,地铁只能是一场梦。

按重庆的规划,总长500余公里的轻轨和地铁,将覆盖主城及周边的相当地域,更重要的是,这规划不再是纸上谈兵,而已在实际操作中。

1946年,国民政府拟订的轨道交通规划图与主城现在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据市轨道交通总公司网站)
发表于2008-04-09
发表于2008-04-16
有啊,顶起!希望早日看到地铁通车!
发表于2008-04-16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