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重庆广德分享】“钻牛角尖”与“道理我都懂

发表于2014-08-05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拧巴时刻,别别扭扭的,跟电脑死机程序没有响应似的。不过死机还可以重启,这种时刻经常让人无语和无奈。故事的主角一般是两位,一位爱钻牛角尖A君,和爱讲道理的B君。A君和B君,有时可能是情侣,有时可能是父母和孩子,有时可能是朋友或闺蜜。
就像我上的时候,考试前紧张的不行,想和父母说说,最希望得到的回应就是,父母能耐心听完我的焦虑和抱怨,耐心等我情绪有所平复,然后聊点其他开心的事,或者看看电视剧稍微放松下,这样情绪就化解了。而如果不去关注情绪和感受,只是理性的讲道理、给建议,那个来寻求情绪安抚的人,会感到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甚至感到自己不被信任,于是乎情绪会进一步增强,陷入更加拧巴的境地。
当然,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自己最亲近的人在讲自己难受的体验,自己又能淡定的倾听、包容这些情绪,既把别人当自己,站在对方角度理解情绪感受,又把别人当别人,不急于卷入替别人搞定事情或给建议,这得需要多大耐心和定力呢。不过,这些正是滋养心灵的真正养料。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在书中讲到过自己儿子的例子:儿子成绩差,和同学交往时不成熟,经常弄得周围人很尴尬。他又瘦又小,动作不协调,打棒球时经常招来其他人的嘲笑。柯维和妻子替儿子做了很多努力,只要孩子稍有进步就大大夸奖一番,并斥责那些嘲笑自己儿子的人。但儿子却总是哭着说:我永远也学不好了!
柯维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做法,发现自己和妻子都在努力扮演模范父母,维持良好形象,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于是他们做出调整,不再设法改变孩子,而是更多从客观角度发现孩子的特色、个性与价值;并且做出调整,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作为父母的价值: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再主动替儿子遮风挡雨,如果儿子向他们求援,他们会认真聆听,但不会替儿子做事情,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信念:父母不用保护你,你没问题!几个月过去后,儿子渐渐有了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了潜能。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