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

主题:住房公积金,谁的提款机?公积金的由来(转)

发表于2013-03-13

编者按:一周前,证监会透露出欲推公积金入市的消息。关于政府有无权力动用这笔钱、谁该分享收益的争议由此纷起。

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诞生于1990年代初的上海,起因是助推房改,政府缺钱。近20年来,这一制度被推广至全国各地。虽然缴纳公积金的是企业和个人,但这笔钱却长期掌控在政府、银行手中。公积金究竟姓公还是姓私,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一制度如何在上海艰难诞生,并独立运作取得极大成效?在推广至全国之后,又如何异化、流弊缠身?国企如何将公积金制度变成内部员工的高福利?当初从新加坡引进的这一制度,为何橘生淮北,又应该如何改变?南方周末经济版块推出本期公积金专题。

发表于2013-03-13

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近20年,本属互助性质的一个资金池,却渐渐异化成政府、银行和国有垄断企业控制的聚宝盆。这一制度何以畸形,又该如何改变?

来不及从容地吃一顿午餐,中午12点,宋小敏登上了去往北京某郊县的轻轨列车,“对于我们这行来说,时间观念是第一位的”。

发表于2013-03-13

宋开办了一堆公司,主营业务实际上只有一个——帮人代取住房公积金。下午1点,宋和手下职员准时到达目的地——某公积金中心营业厅,先去取号机上拿号,再退出营业厅到旁边咖啡馆开“现场办公会”。宋小敏现场指导新来的职员:最后检查一次资料袋里的10项材料是否齐全,背诵一下需要记住的公司名、注册号、个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以免待会儿磕巴”。

选择在郊县以及午休时间办理,宋小敏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北京各区县的公积金提取政策松紧不一,自然要挑选最松的地方。而午休时间人少,“前面等候人数为0”,可以保证在1点半上班时第一个上柜台办理,否则时间不可控。他们的工作,是按时计费的。

发表于2013-03-13

他的手机一刻不停地响着,全是要其“帮忙”提取公积金的电话。宋小敏估计离职离京人群有不下200万人,按照现行公积金极为繁琐严苛的提取手续,“客户”们付给宋小敏的佣金远远小于自己提取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若没有原单位的配合,他们甚至根本无法取出住房公积金。“别人一句话就把他们打发了——‘公积金中心不对个人’。”宋小敏说,“是现有公积金提取制度给了我们发财的机会。”

发表于2013-03-13

这的确是个巨大的商机,打开百度搜索“代为提取公积金”,会发现一大批从事这一业务的公司。路边的电线杆上,也满是这类小广告。这也是一个悲哀的事实:众多异地工作的缴存人不得不依靠灰色的地下中介产业,才能拿回这笔属于自己的钱。

提取困难,仅是现有住房公积金制度诸多为人所诟病的弊端之一。在中国实施了近20年的这一制度,进步之慢,缺点之多,令其最早的设计和操刀者也失望不已。

发表于2013-03-13

而**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更是认为,公积金制度当初的设计目标——职工购房的“互助资金”,早已有名无实,“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历史作用已经完成,没有多少理由继续存在下去”。

发表于2013-03-13

怪异的公私合体

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最早发轫于1991年。上海市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制度经验,率先建立起住房公积金制度。之后,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相继效仿。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这一制度建立的最初动因,是国家要搞住房商品化改革,但住房建设资金短缺,于是强制性从职工工资中抽取5%,单位补贴5%,归集为公积金资金池,用于发放住房建设贷款。

发表于2013-03-13

但对于公积金的定性,争议持续多年。1990年代,很多人认为公积金姓“公”或“半公半私”,因为其缴存带有强制性,由政府管理,单位补贴部分实际是财政补贴,且免税。

发表于2013-03-13

但在上海试点中,公积金很明确地定位为民间互助基金。全国推广后,官方正式的表述中,公积金也没有争议地一直姓“私”,如1994年国务院文件对公积金的定位是“一种国家支持的社会互助购房基金”。199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住房公积金是职工个人住房基金,不属于财政预算资金,但按照“房委会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进行管理。

发表于2013-03-13

至今全国各地已成立了384个住房公积金中心,和数十个不受“属地化管理”约束的铁道、石化、煤炭、航空、电力等行业自己的公积金中心。比如在北京,有“国管”与“市管”两套公积金系统,前者适用于中央直属企业和中直机关等,后者属于北京市管,两套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提取规则大不一样。

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