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最牛蜗居":凯旋路20多㎡的小屋里 挤了三代8口人

发表于2010-07-08
  在渝中区凯旋路半坡上拐弯的地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东华观,但是在东华观和人行道堡坎之间,却很少有人会去留意坎下的一间挂着“凯旋路73号”牌子的小屋。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起便住着一家人,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最多时“蜗居”着老老小小8口人。昨日,有网友将这家人的生活现状发到大渝网上,引起不少网友关注。
过了60年蜗居生活
    昨天上午10点,记者在凯旋路东华观旁边找到了这个极不起眼的小屋,一位中年女子正坐在门口晒太阳,记者上前询问,原来她正是凯旋路73号的住户之一曾维娜。记者看到,小屋的确“藏”得十分隐蔽,东华观藏经阁的外墙就是她家里的一面墙,而藏经阁石碑身后的围墙就是另外一堵围墙,如果不是门口那一排白铁锅具,你很难注意到夹壁缝里会有这样一间屋子。
    曾维娜告诉记者,这所房子从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房子的第一代住户、祝老先生同妻子黄同兰在这里结婚安家,当时房间的面积还不到10平方米。
  房屋翻修有了独立厕所
    曾维娜的丈夫胡晓白说,整个屋子就只有一个房间、没有窗户,平时只能靠打开门通风。
    “两年前,我们找亲戚借钱,终于把房子重新翻修了一下,现在整个屋子的总面积大约有22平方米。”他告诉记者,翻修后用蓝色的铁皮做了房顶,胡晓白的三哥祝子春一家还搬进了特意隔好的第二层阁楼里。
    他说,因为有主下水道经过屋子下方,以前家里用了几十年的“厕所”就仅仅是地板上敲出来的一个碗口大的洞,四周没有任何遮挡,房屋翻修后,有了单独隔成房间的厕所,“虽然小,但终于不用遮遮掩掩了”。
    曾经分过一套小房子
    胡晓白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当时东华观附近拆迁,许多住在周围的居民都分到了房子,他们家里也曾分到过一套位于凯旋路85号楼的单间房,不过当时由于母亲黄同兰老人不会使用电梯、上下楼不方便,以及乘用电梯要收费等因素,一家人便留了下来,房子也自然分给了别人。
    “现在这里还是住了8个人。”曾维娜说,她的父亲和弟弟曾维观不久前也搬来居住,而不久之后十岁的侄儿也会搬到这里来。记者看到,曾维观正在屋里上下忙活搭着另一个阁楼,想在屋子的空中找寻栖身之地。
小屋出了大学生
    胡晓白的三哥祝子春和妻子做着“跑商”的生意——在朝天门批发日用品,然后到周边区域出售,赚的钱也不多。不过让大家高兴的是,祝子春的女儿祝秀娟去年考上了长江师范学院。
    胡晓白说,妻子曾维娜因为摔伤了腰部无法工作,自己目前每月也仅有260元的低保,所以生活过得比较拮据,但他们依然对未来充满期望。“文管所和街道他们都来看过好多次东华观,听说计划要修缮了。”胡晓白告诉记者,如果东华观藏经阁修缮,意味着他们可以搬到条件稍稍好点的房子里去。
    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凯旋路居委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经常关注这家人的情况,目前已经收到胡晓白的工作申请和曾维娜的低保申请,如果上级部门有批示,居委会将依照规定进行办理,同时他们也将尽力帮助这家人改善居住条件。
网友声音
    很艰苦 也很幸福
    网友“柠檬冰糖”: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石板坡住的那间房子,我们一家5口人住在差不多也是那么大的房子里,很艰苦,但是也很幸福。
    网友“旋转”:这些人生活得很辛苦,不过我觉得他们的下一代肯定更加努力,会立志走出那里,获得更好的生活。
 
发表于2010-07-08
发表于2010-07-08
为什么都要挤在一起?不全是一家人吧?
发表于2010-07-08

不晓得怎么住哦

发表于2010-07-09

公司经营转向,现处理一批中高档床垫
全新,240元/个起(1.5米*2米)
有需要的朋友请抓住机会!售完为止
身边的亲戚朋友可介绍下呵,谢谢


产品网站: www.cqwysm.com


 

发表于2010-07-14

都是穷人啊,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