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大家关心重庆明年的发展么?2012重庆市发展总纲

发表于2011-12-02

    过去6年,重庆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让人民更加幸福为追求,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新路子,重庆的创新创造风生水起,令人刮目相看;刚刚启幕的新5年,重庆将以“314”总体部署为核心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
一 全面小康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7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重庆实现了历史性跃升,最重要的是,在经济总量翻番的情况下实现了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为“十二五”创造了可持续发展基础;从三次产业的比例就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强劲发展,体现了重庆工业化加速的特征。
重庆特色越来越明显,对沿海的“大进大出”加工贸易模式,重庆在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外开放,笔记本电脑产业从无到有,可以说是在外需拉动不可持续的背景下,重庆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路子。
二 扩内需、调结构、控通胀、惠民生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均增长50%以上;2011年是重庆25年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这一年里,重庆市经济发展结构最优,质量最好,可谓“又好又快”,直接推动了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7%,并在高速发展中注重了生态保护;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我市坚持走以民生为本的发展之路,将5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发展民生,实现了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的目的,同时,民生改善的同时,也提高了市民的消费能力,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 走出发展新路子
坚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人民幸福为追求,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充分体现“加快”“率先”、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新路子;五个“突出”应该是报告中写得最好的部分,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充分总结了重庆发展特色,可以说从这五点就能看出这是重庆独有的发展路径:民生问题优先考虑,改革与开放分开阐述,“唱红打黑”突出,这在其他地方绝无仅有;五个“突出”总结经验,能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工作,只要用心研读报告,就会发现这五条与其后的“十二五”规划是一条主线贯穿到底的。
四 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4∶45.1∶41.5调整为8.7∶55.3∶36;“6+1”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惠普、宏碁和富士康、英业达、广达为龙头的1亿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强势崛起;重庆“无中生有”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就是基于重庆制度设计上形成的产业,通过创新“一头在外,多头在内”的垂直整合加工模式,才有了现在的发展局面;可以说,“十一五”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加速形成,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成为支柱产业;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岸金融结算、电子商务国际结算。物流建设上档升级,形成国际级物流通道3条、国家级5条,年货运总量30%来自市外;主城进入“二环时代”,六大区域性城市提速发展,区县城和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三年拆迁主城危旧房120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76万平方米;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铁路网,率先在西部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基本实现“四小时重庆”。
五 改革攻坚破冰
重庆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在改革中推进发展;户籍制度改革不但推进了城市化,也让在城市里辛苦工作的农民工享受公平待遇,发展的同时改善民生,是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体现;重庆推出的公租房建设,创建了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为买不起房的低收入群体解决了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三农”工作力度加大,除了财政始终对“三农”保持倾斜力度,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更重要的是,创设了农村土地交易所、组建农畜产品交易所等,推进了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用改革的手段推进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全覆盖;32%的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一圈两翼”帮扶机制,市属国有企业融资100亿元支持“两翼”工业园区建设,“两翼”经济增速连续四年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六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2.3%。
重庆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些新的变化,群众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38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征地农转非人员等社保遗留问题妥善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建立起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和节假日送温暖长效机制,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率先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4万人。
另一方面,市民的生活发展环境显著改善,财政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全面实现“普九”,基本普及**阶段,高等毛率达到30%,这意味着,最重要的问题基本能确保公平和机会均等,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公平起点一致。医疗卫生条件越来越好,三甲医院创计划进展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超过40%,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到26个区县。同时,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市民的精神享受得到保障。
七 “十二五”宏图大展
重庆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整体跨入现代化阶段;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左右,达到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
2011年重庆GDP增长超过17%,将今后五年年均GDP增长定为12.5%,不是没有信心,而是为区县发展预留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发展的同时注重调整结构、提高质量。
“十一五”的跨越发展为“十二五”奠定了决定性基础;同时,“唱读讲传”、“打黑除恶”深得民心,全市人民聚力凝神投身“五个重庆”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再加上一系列民生举措,营造了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重庆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意味着跨入现代化阶段;8000美元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意味着什么?老百姓关心的是收入会不会提高,重庆提出缩小“三大差距”,就是确保在整体进入现代化的同时,让低收入群体得到保障、中产阶级得到扩大、高收入群体得到一定的遏制,即做大蛋糕的同时又要分好蛋糕;届时,群众的消费将从吃穿住行的基础性消费发展为发展性消费。
八 幸福家园
建设“五个重庆”,成为市民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共同家园。
居者有其屋,推开窗户就能看见绿色,走出大门就能步入森林;出门不堵车,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小病不出社区,看大病有医疗保障;孩子不发愁;走夜路不怕坏人,越来越有安全感。
为建设这样一个幸福家园,在今后5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35平方米,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成为西部宜居城市。
交通体系完善,出行畅通便捷;建成惠及全民、水平更高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养老、医疗参保率分别提高到80%、95%,高等毛率提高到40%,市民健康保障水平领先西部,公共文化服务跃居全国先进行列,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5%以上。
九 国家城市
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城市,成为集聚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50%、60%。工业销售值翻一番,达到2.5万亿元。
国家级城市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吸引力,二是辐射力。吸引力从何而来?一方面形成大都市集群,从主城、区域性城市、区县城和特色镇四个层级联动发展,在这个大都市集群中,“三港两枢纽”支撑起城市骨架;另一方面,“唱读讲传”提振重庆精气神,“打黑除恶”优化重庆发展环境,同时,金融、商贸物流、科教文化等强力推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发展成为重庆对外的吸引力。
吸引力与辐射力总是相互依附,随着对外开放高地的建设,开放平台搭建对外通道,再加之以笔记本电脑产业为主的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发展,重庆集聚辐射能力不容忽视。
十 调整收入分配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关键靠改革,核心是制度安排。
调整收入分配,就是要让重庆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初次分配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每年按职工人均收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突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建立社会保障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并扩大覆盖面。
十一 民生福祉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随着经济不断做大,要让人民群众感觉到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指数上升,社会公共服务就应当跟上;设立一批养老机构,增加幼儿都被写进报告,这让市民们感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市民期待着政府能出台政策,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让市民通过劳动能获得与经济发展增长水平和物价上涨水平相一致的收入,日子能更上一层楼;报告指出,政府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年轻人创业,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十二 创新型城市
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落实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建设创新型城市,第一要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推动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以“重庆创造”提升“重庆制造”;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促进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推动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第二要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学前,高质量普及义务,全面普及**阶段,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院校;同时多建寄宿制,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
第三要壮大各类人才队伍;另外,还应从政府服务、公共管理方面对科教兴渝、人才强市给予方便。
十三 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
此前重庆拿得出手的只有麻辣味十足的“码头文化”;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也关系发展前景;“唱读讲传”活动提升了重庆的城市度,也增加了市民的精气神,这样的活动可以作为一张名片来打造;此外,我市还可以依托学院,大力发展动漫等创意产业,让重庆成为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地。
十四 内陆开放高地
加快构筑开放平台,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两江新区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将吸引一大批者和资金进入重庆,参与重庆的大发展;两江新区的建立是国家战略,将在服务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庆大都市空间将大幅度、大面积拓展。
“现在高速发展的重庆就如同1996、1997年的上海,首先需要打造吸引目光的人才高地;”重庆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建档管理,形成“人才智库”;同时,加快枢纽和口岸建设,完善其货运功能,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由西南边陲一跃成为西部最前沿、最便捷的开放高地。
十五 生态文明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社会承受的良性循环。
当前政府更应当追求绿色GDP,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是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体,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十六 三港两枢纽
形成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配套体系,空港要以江北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区建设为**,建设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航运以主城、万州、涪陵枢纽港为核心,年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700万标箱,成为内陆最大的内河港;信息港要建设国际重要的云计算数据处理,推进“三网融合”,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社区等信息平台,打造智能城市;铁路枢纽建成11条干线,实现“四小时周边”、“八小时出海”;公路枢纽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实现“四小时重庆”、“八小时周边”。
未来,重庆与国内各主要城市的距离将再次大幅缩短;水陆空铁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得重庆在西部地区的区位得到进一步显现;“智能城市”的打造富有创造性,这使得重庆不再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构建起直连国内外的高速数据通道。
十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推动产业化、高质化、高新化,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科委正在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论证和规划工作,未来,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风电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将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经济、技术发展方向。将在未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该产业以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为前提,其主导技术、产品及市场将经历一个不断成熟和升级的过程,“最终将在产品、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等方面,替代和置换传统产业!”
围绕新兴产业,我市已组建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国家仪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等8个国家级公共技术平台,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制作人:戴重
制作时间:2011-12-2

 

 

发表于2011-12-03
不关心
发表于2011-12-03
明年不是2012么
发表于2011-12-03
反正上头说的变好就是变好咯
发表于2011-12-03
关我毛事
发表于2011-12-03
不关心
发表于2011-12-05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