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口岸经济将成重庆发展引擎 绿地保税中心享保税政策助力企业发展

发表于2015-04-21

逐步趋于完善的立体口岸体系,改变了重庆对外开放的格局。国家“一带一路”和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推进,更强化了重庆向东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如何抓住口岸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在重庆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中尤为重要和关键。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春节前,市外经贸与市发改委、市政府口岸办、市统计局、重庆海关、重庆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充分沟通交流,正式启动了口岸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工作。市政协也将在今年5月就此开展对口协商。

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等智囊机构,也早在去年展开了对口岸经济的专题研究。未来“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口岸经济将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引擎。

去年9月,随着“渝新欧”首趟原装进口汽车整车班列抵达沙坪坝团结村,重庆铁路口岸正式宣告挂牌运行。重庆成为内陆唯一拥有航空、水运、铁路三种国家级口岸的城市,立体口岸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专家丁瑶认为,在口岸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全市的口岸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和增强,为重庆扩大向东向西双向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基础条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口岸的基本服务功能,依托航空口岸、水运口岸和铁路口岸,近年来我市对外人员往来和货邮运输更加便捷。

其二,依托口岸的保税(港)区加快发展。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全国唯一的“水港 空港”双核保税港区,辐射重庆及周边区域的能力不断增强。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高科技项目集群优势,突出吸引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入驻。

其三,口岸进出口功能和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入境落地签证权、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肉类、水果指定口岸,西部内陆首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给全市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

“水运、航空、陆路(铁路)三大一类开放口岸的开放体系在全国来看是不多见的。”丁瑶认为,重庆口岸发展,类型相对完善,不同口岸的功能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同时三大一类口岸相对集中地分布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各个方位,通过环线快速通道可以有机串联,这样的分布格局非常有利于各个口岸之间的顺畅链接和多式联运的发展。

在注重口岸平台搭建、功能完善的同时,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还部署了以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大数据云计算、跨境结算五大新型服务贸易为**的服务贸易工作,从软环境上推动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我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位于重庆发展最快的两江新区腹地,不仅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还将叠加重庆保税港区2013年印发的《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据了解,在保税港区产业扶持政策中,涵盖了制造业、贸易、结算、文化、物流、金融、服务七大行业,凡是符合保税港式区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企业,港区按照企业年度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的港区留成,从1-5年按照累进计算原则,进行相应的补贴扶持。每个行业在分档原则的扶持比例上略有不同,但扶持的力度明显超过其它开发新区。

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可根据其年度实际缴纳增值税的税额和港区留成部分,在1-5年内给予补贴扶持。一家企业花了3000万元买了一层写字楼,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年减免下来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财政补贴高达400万元,相当于5年时间就能省出一套物业来。

正是保税港区“给力”的政策扶持和未来大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根据重庆保税港区管委会消息,目前重庆保税港区入驻的企业累计达到700家,其中有13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惠普、伊藤忠、马士基均在其中。

如今,随着3月运行的“贸易多元化”试点以及银监局支持,重庆保税港区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发展。这些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众多企业入驻,保税港区的发展将会更快更好,同时也将带来大量的产业和写字楼需求。

绿地保税中心是世界500强绿地集团携手重庆保税集团助推城市能级,打造的重庆保税港唯一一个超大型商务集群,汇集写字楼、LOFT、公寓、住宅、五星级“铂骊”酒店、商业等多元业态,专享港区保税政策,铸就全球保税商务地标,为进驻港区的企业提供完善配套服务,建成后将为港区“联动西中国对话世界”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助推新台阶。

目前,绿地保税中心正在推出首期建面53-1800平方米的5A、甲级写字楼,以及建面37-200平方米的财富旺铺,把握财富机遇可谓刻不容缓!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