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

主题:即将消失的解放碑下半城,将被谁记起

发表于2008-09-16

1
  早就打算再去重庆规划展览馆看看解放碑下半城改造,这个中秋终于如愿。身处规划馆中,记忆和憧憬的强烈碰撞中,这里展示了一个个未来宏伟的高楼群,让我在对未来心驰神往之余,对各个时代在我们这个城市身上留下的痕迹产生了一点点眷恋。

  色彩斑斓的规划图上,蜿蜒的凯旋路仿佛一条时空交换的通道。短短几十秒时间,眼光所及的便是储奇门一片破旧的楼群。

  曾经听老年人说,50多年前的解放碑跟下半城差不多。现在解放碑已经丝毫找不到原来的影子,下半城却容貌依旧。在规划馆,我找到了这里的未来,将建成以南纪门医药城为中心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十八梯片区,包括螃蟹井、柑子堡、花街子、解放西路等,该片区的前景是充分利用高差,构筑有山城特色建筑风貌的大群体。

  旧貌换新颜,却让我惆怅。对于居住在下半城的那段时光,虽然短暂却是记忆深刻,在我还没来得及品味和抚摩时就要消失,解放碑下半城任周遭环境天翻地覆还是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面貌,已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
  解放碑的下半城总感觉很隐蔽,因为上半城的繁华将它掩盖得太深。记得初涉下半城的老街,路两旁是一间又一间的火锅店、发廊、杂货铺、裁缝店、录像厅、串串香,密密排开;掏耳朵的、擦皮鞋的、做木工活的,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散布在各处。屋子的二层都是木头的,很多用吊脚撑起;树阴后的窗子里,有老人静静地向街上望着;路边棚子下,人总是一群群的,不烫火锅时就喝茶打牌,不喝茶打牌时就烫火锅吹牛,还有很多人什么也不做就围在旁边看着;脚边,是趴在地上打盹的猫和狗,头顶,是挂在铁丝上的录像厅木牌,写满香港电影的名字,在微风中和刚灌好的腊肠一起转来转去。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和时间没有关系,不紧不慢,悠哉游哉的。

  夏天里,傍晚或夜间的解放碑下半城更加热闹。小孩子被大人按在街边的塑料盆里洗澡,每一个行人仿佛都是自己家的亲戚;旁边躺椅上的老人也泰然自若,全不顾饭店和录像厅的嘈杂。不熟悉这条街味道的路人走在石梯上会被火爆的炒锅呛出喷嚏。耳边不间断的是港产武打片的“哈嗨”声,在VCD、DVD几乎家家普及的年代,十八梯相对密集的旧式录像厅表明这里的生活状态至少要落后城里10年。而它就掩藏在重庆上下半城之间,以自己的方式辗转着日月晨昏。

  清晨,后慈街的菜市场就热闹起来,脏、乱,到处一片忙碌,一片兴旺。电影“生活秀”就是在这里拍的。在菜场中还隐藏有很多平民中间口碑很响的馆子,比如眼镜面之类的,那是些真正的美味,同大饭馆不一样。

3
  其实,钟情于下半城那些老房子胜过于喜欢没有温度的高楼,那是一种不会再回来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只有在残余的老街上寻找,一种老重庆才有的文化气息。也许重庆最最让我欲罢不能的地方,不是她的繁荣,而仅仅是一种生活,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暖味道。那些木房子,那些吊角楼,那些阴暗的楼梯拐角,那些房前屋后的闲散时光,那些老人,那些历史……

  对于解放碑上半城的繁华、下半城原生态的生活情景,原本的一些居民也陆续搬离了这里。据说现在住在这里的更多的是外来人口,当然他们都操着浓重的重庆方言,并以重庆的方式生活着。解放碑下半城纯粹的生活方式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或许不能再延续,就如同越来越难以寻觅的重庆吊脚楼。

  记得亨利·福特在100年前说过:“生活不是定位,而是旅行。即使是感到自己已经‘安定’的人也并没有‘安定’——有的在大踏步前进,有的却在原地踏步,期待变脸。

 

 

 


 

发表于2008-09-16
 我挺喜欢解放碑的下半城,白象街啦,储奇门啦,十八梯啦,凤凰台啦,文化街啦~,像时光倒流似的,那里的生活看起来非常缓慢和安逸。
希望拆迁的时候能保持一些原貌。
发表于2008-09-16
 
发表于2008-09-16
 
发表于2008-09-16
渝中区再不改造,就等着被江北超越吧。

我是外地人,到重庆来从菜园坝到朝天门到十八梯,觉得失望透顶了:这些老地方又落后,又脏,完全感受不到老城应该有的宁静、从容什么的
发表于2008-09-16
 
发表于2008-09-16
 
发表于2008-09-16
 
发表于2008-09-16
 
发表于2008-09-16
 
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